本文2013字 阅读5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
一到梅雨季,浑身犯懒、没胃口、肚子胀、舌苔厚?别忽视,是湿邪在作祟。走进门诊,病人一个个都在说:最近怎么感觉身体“沉”得很?吃不下饭,睡不踏实,一碰凉风就胃里咕咕叫。检查没问题,医生说是湿气重。
湿气从哪儿来?怎么清除?靠“排湿神器”藿朴夏苓汤,古方新用,双向走水,才是真正的“内外通关”。
什么是湿气?不是潮就是病!
中医讲“千寒易除,一湿难去”。湿气不是你洗头没吹干,也不是吃了两块西瓜。它是一种环境+体质+生活习惯长期作用下的病理产物。
南方人湿多,是因为气候潮;北方人也有,是因为饮食油腻、作息紊乱。现代人最常见的湿,是脾虚生湿。脾管运化水液,一虚,水液就滞留,成了体内的“污水”。
湿气不排,五脏遭殃。脸上长痘、肚子胀气、妇科炎症、夜尿频多、疲倦嗜睡,都可能和湿有关。
藿朴夏苓汤:一张老方,专治“湿里夹滞”
这张方子出自《温病条辨》,原名“藿香正气加减方”。它不是保健汤,是实打实的治疗方,适合湿重又脾虚、胃气不和的人群,尤其是吃一点就胀、口苦、恶心、便溏的人。
方中藿香、厚朴、半夏是三驾马车,负责“开上水闸”,把胃里的湿气和浊气排出去。茯苓、白术、泽泻是“疏下水道”,让体内多余的水分从小便带走。
上下通调,才是彻底“排湿”的关键。光喝红豆汤、吃薏米粥,不解决脾虚问题,湿气还是反复。
别把湿气当感冒,湿困比寒邪更缠人
感冒三五天能好,湿邪可以拖你三个月。它不是强攻型,而是慢消耗型。一开始是困倦、没胃口,接下来是肠胃差、皮肤痒、情绪低落,最后全身都“水肿”。
有位70岁阿姨,梅雨时节天天喝绿豆汤。后来经常腹泻、头晕,睡不着觉。检查发现血压不稳,胃酸倒流。就是湿困脾胃,伤了阳气。
排湿不能乱来,更不能靠寒凉之物猛攻。绿豆、苦瓜、凉茶是清热,不是祛湿。湿气重的人多是脾虚体质,一凉就更虚。
怎么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藿朴夏苓汤?
不是所有人都能喝。符合这几点的,才是对症:
早上起床口苦、口黏
舌苔厚腻,尤其白腻或黄腻
饭后胃胀、嗳气、反酸
排便不成形、大便黏腻
小便少而黄
睡觉时多梦、易醒
这类人群多为“湿热”或“湿阻中焦”。藿朴夏苓汤能理气化湿,兼顾健脾,适合短期调理。
藿朴夏苓汤怎么用?不是天天喝的“保健茶”
这方不适合长期服用,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喝。建议:
用法:煎药或代茶饮,每日一剂,服用3-5天为宜;
时间:饭后半小时服用,避免空腹刺激;
禁忌人群:孕妇慎用,寒湿体质(如手脚冰凉、怕冷)需加温阳药调整;
不建议与寒凉食物同服,如西瓜、绿豆、苦瓜;
用药讲究“对证、短期、调整”。长期靠一个方子解决问题,是误用。
为什么说它是“上开水闸,下通水道”?
中医讲“上焦如雾,中焦如沤,下焦如渎”。湿气一多,“中焦”就像锅里煮粥,不通气也不通水。藿香、半夏清胃气,像打开锅盖,蒸气散出去;茯苓、泽泻排下水,像疏通下水道。一上通气,一下行水。
这才是除湿的核心——气行则水行,水行则湿化。
藿朴夏苓汤不只是祛湿,更是调脾
现代人吃得多、动得少,脾胃越来越差。很多人不是单纯湿气重,而是脾虚夹湿、气滞血瘀同时存在。
藿朴夏苓汤的妙处在于,它不仅除湿,还理气、和胃、健脾。调的是整体的消化系统,不是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。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喝完之后,不光胃舒服了,连头也不晕了,睡眠也改善了。那是气机通了,脾胃醒了。
别拿“清淡饮食”当万能钥匙,除湿要讲逻辑
很多人排湿就想到吃薏米、红豆、冬瓜。吃得清淡,体重也掉了,但人更虚了。为什么?
因为这些食物偏寒,适合湿热体质,不适合脾虚夹寒的人。结果一边在清,一边在伤。湿没去,人却更虚,陷入“越排越虚”的恶性循环。
排湿,一定要分清“寒湿”和“湿热”。所有湿不是一个样,不能一个方子拼命喝。
除了喝汤,生活习惯才是除湿的根本
湿邪靠外力排,不如靠自己不生。日常这些习惯必须改:
晚上11点前睡觉,脾要靠睡眠修复;
早餐必须吃,最好热食,唤醒脾气;
少吃甜食、奶茶、冰饮,湿气最怕冷;
每天一定要动,哪怕快走30分钟;
保持大便通畅,小便充足,湿气才有出口;
祛湿不是一阵子,是一辈子的习惯。
一句话总结:不调脾胃,湿气不走;不通上下,除湿无效
藿朴夏苓汤是一个好药方,但不是“万能水”。它能排湿,但更重要的是你得先识湿、分型、对症、短用。湿气是根病,脾虚是源头。别等舌苔厚得像地毯,才觉得身体出问题。内湿一日不除,身心就一日不爽。调脾祛湿,得从今天开始。
参考资料:
① 李小荣. 湿邪致病与中医治疗浅析[J]. 中国中医药科技, 2021, (8): 85-87.
② 王海燕. 基于藿香正气散类方治疗湿困脾胃探析[J]. 中医临床研究, 2020, (17): 42-44.
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. 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》标准解读[C].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.
④ 张守真. 湿热与寒湿辨析及用药策略[J]. 中医药导报, 2023, (11): 59-62.
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!有你在,我们会更好!
盛达优配-股票配资期货配资-股票配资代码-配资平台实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